2018年有句很有名的戏言:所有挣大钱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企业作为以逐利为本质的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争取企业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然而,利益与风险同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其中“刑事法律风险”,堪称企业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许多企业家,因涉嫌刑事犯罪而轻则“倾家荡产”,重则“身陷囹圄”;许多企业,也因受到合规调查而轻则“风雨飘摇”、重则“灭顶而覆”。正可谓:
道路千万条 合规第一条
风险涉刑事 亲人两行泪
从此意义上说:刑事合规是企业发展的安全阀,刑事合规业务的本质是回应企业的安全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刑事合规工作,聘请专业律师帮助标示高压线,筑起防火墙,堵塞漏洞隐患,并提供危机应对处置方案,为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刑事合规备受企业重视的原因
企业作为市场法律主体,经营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行业规范的要求;否则,经营不合规,一旦违反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法律法规或相关监管规定,则要面临经济赔偿、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停止营业、吊销许可证、上黑名单等监管处罚。而整个合规体系中,刑事合规不言而喻是风险等级最高、最应当严格遵守的规范。因此,有效管理各种法律风险,严格遵守刑事法律规范,重点防范刑事法律风险,防火于未燃、排雷于爆前,成为企业安全生存、稳健发展的必要前提。
分析企业愈发重视刑事合规的原因,具体有四。
一是数量不容忽视。据有关媒体统计:2009年企业家犯罪数量近100件、2012年306件、2017年2481件,呈大幅上涨趋势;而2017的2481件中,民营企业家犯罪数为2086件,约占84.1%。而据无讼案例数据,2009年单位犯罪数量104件、2013年608件、2017年3996件,增长态势也值得高度关注。
二是监管不断升级。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反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诸多“老虎”“苍蝇”被查办。而这些贪官污吏的背后,一些谋求权力庇护、利益共生的企业,和一些收买权力、大发横财的企业家也随之落入法网。而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税务监管、证券监管的不断加强,一些非法集资、偷税漏税、违规操作证券的公司也相应被查处,受到法律惩处。
三是后果不堪承受。吴晓波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中曾列举了诸多企业家因触犯法律而深陷囹圄的实例;其中,身价逾亿元的“落马富豪”不胜枚举。这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集财富与名望于一身、显赫一时的优秀企业家,因种种违法行为获取非法利益而累积刑事风险,超过阈值而引发刑事责任,自身被绳之于法丧失自由、尊严甚至生命,而企业也往往因此陷入混乱、甚至最终消失在市场竞争之中。
四是法治不断进步。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立法和司法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要求日益严格。在此背景下,企业家如果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观念,不能用法律的思维、在法制的框架之内去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法律层面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刑事法律风险,如果在经营、融资、管理等活动中,依然遵循“潜规则”,经常打“擦边球”,则刑事法律风险又有可能转化为刑事犯罪,将给企业家和企业造成严重后果。
企业刑事合规的要点
基于刑事风险大小轻重的不同,企业刑事合规工作的重点和要点也不同。
从刑事风险引发的主体来看,刑事合规的关注重点有四类。一是单位犯罪,包括企业经营模式不合规引发的犯罪风险和企业经营活动不合规引发的犯罪风险,涉嫌的犯罪可能有:集资诈骗、非法经营、侵犯商业秘密、证券类、税务类、贿赂类犯罪等。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法律读库曾于4月11日和16日两次编发《哪些入职等同入狱》一文,列举刑事风险高筑的公司:“1、未经审批的投资管理类、资产管理类、小额贷款类、“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经营存款(或以投资名义)、贷款业务的P2P公司或无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公司;2、没有实际产品或服务、或虚假宣传产品或服务等涉嫌诈骗的公司;3、无牌照发展人头与下线的传销类公司;4、非法经营类的公司、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等;5、非法行医类的诊所、医疗所、医疗美容机构;6、为达到上市等目的,对财会人员提出诸多非法要求的公司;7、使用暴力、威胁、非法拘禁等非法手段催收的讨债公司;8、组织、强迫、容留妇女卖淫的宾馆、酒店、会所、夜总会或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组织”,这些公司即是经营模式不合规的典型代表。二是企业高管涉罪,常见有违反董监高法律责任的一些犯罪、挪用资金、贪污受贿、贷款诈骗、安全事故类犯罪等。三是企业员工涉罪,常见有盗窃、职务侵占、刑事犯罪等。四是企业关联方涉罪,常见有合同诈骗、贷款诈骗、侵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毁坏商誉等。
从刑事风险爆发的环节来看,刑事合规的关注重点各有不同。企业的设立、清算和融资环节,应重点防范虚报注册资本罪 等弄虚作假类犯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高利转贷罪等。企业的生产、销售环节,应重点防范安全事故类、知识产权类、商业贿赂类等犯罪风险。企业的财务管理环节,应重点防范税务类、发票类以及一些违反工商、证券法律法规的犯罪。企业的内部管理环节,应重点防范合同管理中的合同诈骗等犯罪,印章管理中的伪造印章等犯罪,人事管理中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强迫劳动罪、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等。企业的外部活动环节,应重点防范应虚假宣传、商业贿赂等引发犯罪。
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金融、文娱影视、建筑、房地产、科创、电商、企服、制造、医药各行业的刑事合规重点也各有侧重。例如建筑业,需重点防控“招投标、融资、商业贿赂、责任事故”等刑事法律风险。
以“某一网游公司,主业开发、运营动漫游戏”为例,需要关注的法律风险事项(视情节轻重不同,有的可引发刑事法律风险)大致包括以下7项:1、关注行政许可的相关事项,按规定办理“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ICP备案与经营许可证”等。2、关注网游素材的著作权,包括网游开发过程中使用“美术、文字、动漫、图片、歌曲、音乐、名称、软件等”的相应著作权。3、关注网游产品的版权归属。如果是自行开发产品,要对“法人作品、职务作品”进行约定和确认。如果是引进产品或改编产品,要关注引进版权的完整性,合法取得版权授权书等文件;或提前约定好改编版权等事项。4、关注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如签订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等,做好技术资料保管体系、采取有效的软件加密措施等。5、关注相关衍生产品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提请相关商标的延展注册、申请相关著作权登记、申请相关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等,积极开展一些知识产权主动性保护措施。6、关注游戏运营中的刑事风险。构建严密的运营体系和相应的审查、内控体系,防范因用户游戏纠纷、虚拟货币流转、用户信息使用过程中的刑事法律风险。7、关注广告链接等事务中的法律风险。一方面,在自身广告宣传中,避免虚假宣传、诋毁商誉等行为;另一方面,在广告招商、发布链接时,履行审查义务,避免假冒伪劣产品或不正当竞争等行为。
企业强化刑事合规的策略
在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依法治企、合规经营”已是当今企业的共识。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繁浩复杂,企业法务或法律顾问多是以公司法、商事法律专业人士为主;而刑事法律体系专业性强、刑事法律风险隐蔽性强,导致很多企业不够重视刑事合规,从而为企业稳健发展埋下隐患。结合多年来对企业人员犯罪进行调查研究的成果,对相应企业刑事风险爆发的原因进行反向拆解,对企业强化刑事合规工作提出四项建议。
一是完善内控体系,构建“防火墙”。国资委2018年曾下发《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国资委法规【2018】106号),为企业建立健全合规体系提出更具体要求并作出细化指引;根据该规定,企业合规管理主要包括制度制定、风险识别、合规审查、风险应对、责任追究、考核评价、合规培训七个方面。这对民营企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监察、审计、法务、内控、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生产、质量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合规职责予以统筹安排,使其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密切衔接,建立和健全合规管理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这是对刑事法律风险最有效、最低成本的防控方式。例如,法务部门在设计交易架构、审核业务合同时,可增加“必要时外聘刑事律师深入开展刑事合规审查”的职责、权限和流程,以利于源头上防范刑事风险。
二是制定自检清单,标识“高压线”。企业家基于自身的创业和管理经验,对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机会的把握,往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但囿于背景或专业限制,对许多重大法律事务的法律风险难以准确评估。正因为此,2018年底,司法部曾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对民营企业进行“法治体检”。而在法治体检过程中,刑事合规不同于常规检查,而是类似于“心脏造影、核磁共振、钼靶检查”等针对重大疾病的“专项筛查”,需要专业医生开单查验。例如,继P2P公司之后,私募基金公司成为了金融强监管的又一重点对象。2018年以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曾多次向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下发的《关于限期提交自查信息的通知》,自查内容不断加强,从15项、19项逐渐增多到22项,也反映出“私募自查常态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私募机构如想安身立命,则应借此建立“业务自检清单”,对公司的P2P业务经营情况、是否潜在“延期兑付、体现困难、经侦介入、公司跑路”等风险,衔接刑事风险的预警提示机制,以有效避免深陷其中。再如,在最近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催收公司应明确标识“暴力催收、买卖和窃取用户信息、伪造文书”等业务“红线”和行为“禁区”,避免累积刑事风险。
三是适时专业排雷,主动“亮红灯”。企业经营中,可邀请专业人士及时解读监管政策、行业动态、热点事件,或持续业务的刑事风险予以诊断和排查,对新增业务的刑事风险予以预测和防范。例如,邀请刑事律师讲授“企业贷款勿必触犯的低级错误”、企业经营务必避免的“非法经营罪”等。但有时,企业或企业高管可能面临一些特殊情形,例如特定事件被调查、特定高管被限制出境、企业账户被冻结等,这意味着企业的某些业务、某些行为或某些人员可能已触犯雷区,企业的合规管理亮起红灯,刑事风险即将爆发。这种情况下,企业应邀请刑事专业律师,及时介入,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问题和处境,具体分析提供合法、可行的解决方案和补救措施,配合收集无罪、罪轻的证据,减轻涉罪“情形、数额、危害等”,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化。
四是及时控告维权,避免“踩泥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除了自身原因导致的刑事风险外,还可能因高管、员工、合作方、关联方等行为涉罪而陷入“泥潭”或“雷区”。例如,高管私刻公章签订合同置公司于“合同诈骗”的风险;员工职务侵占资金却谎称“单位行贿”;业务合作方假冒注册商标;经营关联方正在受到工商、税务等部门调查或稽查。此时,也需要专业律师及时介入,提供危机处置方案以清除隐患,或开展舞弊调查、维权控告等法律服务以捍卫企业利益。
作者简介:王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市汉鼎联合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曾在北京市区级、市级检察机关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十五年,历任预防处副处长、反渎局副局长,检察员,首批员额检察官;多次荣获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检察研究人才”、北京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人才”、北京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业务“十佳”标兵等称号。2016年底,辞职进入某集团公司(下辖三家上市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审计监察总经理、商务支持总经理,兼顾法律和业务视角,最大化维护公司利益。2018年底,加盟北京市汉鼎联合律师事务所,发挥多年司法工作积累的犯罪侦查、风险防控经验,并结合企业监察、法务工作视角,为企业提供刑事合规、民刑交叉案件处理、控告维权,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等法律服务